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回望40年改革历程 再创新时代建筑业发展辉煌
发布者:苏科建工     浏览次数:2209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建筑业改革开放40周年,值此机会,我向为建筑业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建设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建筑业发展的各方面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1980年,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明确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指出“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地位”。1983年,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城市各业中,建筑业可以首先进行全行业的改革”。1984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出台,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率先进行全面改革。40年来,建筑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改革开放促进了产业转型优化

1、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构建了多元化劳动力结构

1984年开始,建筑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工模式进行彻底改革。1987年建筑业企业开始使用成建制务工人员。1995年通过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增强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17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近39万元,是1984年的64倍。

2、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了所有制结构

 1980年全国共有6604家建筑业企业,其中国有1996个,集体4608个,分别占30.22%和69.78%。改革开放后,建筑业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构筑了国有企业为骨干、民营企业为主体,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行业生产力特点的所有制结构。2017年,建筑业企业8.8万个,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67756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31.67%;股份制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一半以上,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

3、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单纯的工程施工,向投资、开发、建设、置业等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以设计施工一体化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步推广。一些大型企业已形成以资本运营为先导的全产业链企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36442亿元,是1998年的16倍;资产总计204664亿元,是1998年的17.2倍;BT、BOT等融资建设的方式日趋普遍。

1987年,建筑业推广“鲁布革”经验,改革按企业行政建制组织工程项目施工的生产方式,实行按工程项目配置资源的“项目法施工”模式,极大释放了建筑业的生产潜能,节省了大量建设投资,为应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工程建设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全国在施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分别达到88.94万个和64.73万个,分别为1995年5.26倍和6.28倍。

4、制度法规建设不断完善

随着建筑业改革深化,国家逐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政府的监管方式由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向以质量安全管理为重心,以诚信体系建设为手段的市场监管。

5、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建筑业管理由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企业的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各级行业协会普遍建立起来。按照“放管服”和“规范行为、反映诉求、提供服务”的要求,形成了政府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6、标准规范体系日渐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国家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达到1256项,分别是1979年和1984年的18.7倍和7.8倍;行业标准4837项,分别是1979年和1984年的41.4倍和6.2倍。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标准层出不穷,团体标准方兴未艾。

二、改革开放促进了建筑业持续高速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2017年,全国各种类型建筑业企业已超过30万家,从业人员达到5530万(比1980年增加7.5倍),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1.4万亿元(比1980年增长745倍)。

二是技术水平稳步提升。40年来,我国建筑技术从研发、标准到应用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建设工程的结构形式、结构高度、结构跨度不断刷新,新型建造技术不断创新。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大型复杂地基基础、高强钢筋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计算机设计软件与BIM信息化、建筑机械化施工设备与装备技术等都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深水港建设、巨型河口航道整治、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超高层建筑、高铁、公路、电力、港口、机场、油气长输管道等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三峡、北京奥运、青藏铁路工程,以及上海中心大厦、洋山深水港码头、港珠澳大桥和即将建成的北京大兴机场等举世瞩目的标志性工程成为行业的骄傲。

三是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建筑业“走出去”的前景更加广阔。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2017年中国内地共有65家企业入选国际承包商250强名单,数量已连续三年居各国首位。2017年,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全年完成营业额11383亿元,同比增长7.5%;新签合同额17911亿元,同比增长10.7%。

建筑业是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中国建筑业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管理经验相互融合,加快了中国建筑业国际化进程,造就了一批国际国内一体化经营的世界一流企业。2018年ENR全球承包商250强前10位有7家中国建筑业企业。

三、改革开放提升了建筑业的社会贡献

一是支柱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40年来,建筑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56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7%),为1978年的400.6倍。

二是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4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民生领域投资比重提高,住宅建设规模大幅增加。建筑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1985~2017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累积达到512亿多平方米。截至2017年末,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4484公里、铁路总里程12.7万公里、公路总里程477.4万公里、民航机场228个、医院31056个、普通高校2631所,分别是1978年的190、2.46、5.36、3.26、3.34、4.4倍。

三是质量水平显著提升。40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稳步提升。以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工程,代表了当代我国工程质量的最高水平,其中很多工程更彰显了“中国建造”的卓越内涵。同时,境外工程“鲁班奖”也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助力建筑业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截至目前,共有2000多家企业承建的2246个工程荣获“鲁班奖”、109个工程荣获境外工程“鲁班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的集中体现。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建筑业如何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总结行业40年改革经验的意义所在。总结经验是为了认清当前、把握未来,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是认清当前、把握未来的重要思考。

国办《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就建筑市场模式改革以及政府监管方式改革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改革都是深层次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令建筑业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要“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拿出解决办法,重大改革方案制定要确保质量”。现在,关键就是看这些改革“怎么落地,什么时候落地”,我们关注后续一系列的配套文件。

建筑业转型升级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要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全面深入地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发展等以及推广绿色施工、综合管廊等实践。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握未来,其中的核心是数字技术对建筑业发展的深刻广泛影响。研究BIM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及3D打印、VR/AR、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对建筑及建筑业(包括项目管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的深刻影响。关于数字建筑业,是一个实践层面的科技发展问题,很多建筑业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充分重视该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率先在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中综合应用数字技术。这是我国建筑业与一些发达国家建筑业并驾齐驱的领域,很有可能是中国建筑业引领世界建筑业发展方向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认清当前、把握未来,我们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我国现有的传统技术虽然对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建造方式的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二是用水量过大;三是工地脏、乱、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质量通病严重,开裂渗漏问题突出;五是劳动力成本飙升,招工难管理难质量控制难。这表明,传统技术已非改不可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装配式建筑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上海市引领了发展方向。上海经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发展装配式建筑这项重要工作上真明白、真想干、真会干。敦煌文博会主场馆是工厂化装配式发展的经典范例,中建总公司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又好又省又快地建成了,不但结构装配化、机电设备装配化,装饰装修也装配化,总体装配化率达到91.92%,创造了新的“敦煌奇迹”。建筑业企业正面临抉择:一是要不要发展装配式建筑;二是发展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三是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发展装配式建筑;四是如何更好利用城市人民政府的鼓励政策发展好装配式建筑。

关于市场模式变革。国家大力推行PPP模式,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推动民营建筑业企业参与PPP项目?一是地方政府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大对民营建筑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各地应学习借鉴江苏的经验做法;二是民营建筑业企业要发挥自身特点,联合优势互补企业参与PPP项目,随着省、市、县级PPP项目的广泛落地,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机会将增加;三是民营建筑业企业可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积极介入已落地实施的PPP项目,承揽其总承包业务。国办19号文明确鼓励EPC模式,关键在于形成真正意义上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甲乙双方理性契约关系。PPP则是更深入的改革,是投资方式改革的深化,必然产生公共投资项目全面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效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断定,真正意义的PPP必然需要EPC,真正实现EPC则必然需要建筑产业综合技术的全面创新和提升。相信,这将会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给侧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将对建筑业带来深刻影响,将覆盖全球63%约44亿人口、29%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高增长时期,基建需求庞大,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建设领域,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是大格局、大思维,许多建筑业企业积极践行,“借船出海”、“抱团出海”、“融入当地”、“深耕细作”,取得了很多令人鼓舞的经验。我们鼓励更多企业争创境外工程“鲁班奖”。

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建设将对建筑业转型升级起到跨越性的促进作用。如何规划建设好雄安新区?各行业都在建言献策。我们认为,雄安新区一定要全面实现绿色建筑,大力推广装配式与超低能耗的被动式建筑,要实现绿色施工,把握好“大中水回用”的节水战略,把握好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引领数字城市、数字建筑以及数字建筑业的发展方向。雄安新区一定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各位代表,新时代成就新伟业,新伟业造就新英雄。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再创新时代建筑业发展新辉煌!

  相关动态  返回列表

苏科建工集团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suke-grou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21641号